
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症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。傳統上,中醫和西醫在治療癌症上的角色常被視為各自獨立,而中醫更多時候被定位為輔助療法。然而,這種觀念是否過於片面?中醫藥是否僅僅是一種輔助治療?另外通常西藥已經無藥可治嘅情況,先尋求中西醫結合治療是否正確?其實,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症有著更大的潛力。
從西醫的角度來看,癌症治療的重點通常集中在腫瘤本身,採用最新的藥物、放射技術或手術,力求將腫瘤徹底清除。然而,中醫則採取系統性思維,將人體視為一個整體,認為疾病的發生與患者的體質失衡密切相關。中醫傳統的治療理念是通過全方位的調理來改善身體狀況。例如,針對肺癌患者,中醫會考慮其可能存在的肺熱、肺陰虛等體質問題,並通過中藥進行調理。同時,也會追溯病因,例如患者是否因過度思慮或睡眠不足而導致體質失衡,並針對這些根本問題進行治療。如果不改變這些病因,就如同撲滅山火時僅僅熄滅表面火焰,而忽略了潛在的火種,最終火災仍可能捲土重來。
中醫的核心在於整體調理,通過調節五臟六腑以及糾正身體的失衡來增強患者的整體健康。而過去的中醫抗癌研究,往往過於偏向西醫的思路,專注於從中藥中提取具有抗癌作用的成分。雖然一些中草藥確實具有類似化療的細胞毒性作用,但其效果相對較弱,無法與化療藥物相比。然而,中草藥的優勢在於可以長期服用且副作用較少,這使得其在低劑量節拍式化療(即 metronomic chemotherapy)中具有潛在價值,成為維持性治療的一部分。
中醫的強項在於調整身體的整體平衡,這與現代癌症治療的方向並不矛盾。許多患者在接受化療、放療或免疫治療時,會尋求中醫來緩解副作用,這確實是中醫藥的優勢之一。然而,中醫藥的角色不應僅僅局限於此。根據中醫理論,癌症的形成與熱毒、濕氣、痰瘀等因素有關。例如,乳癌可能與肝鬱結相關,肺癌則可能涉及肺熱或肺陰虛。中醫是否能在患者接受西醫治療的同時,通過疏肝解鬱或清肺養陰等方法,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?這是中西醫結合治療需要深入探索的方向。
例如,針對肺癌患者,是否可以在使用標靶藥物的同時,配合中醫的清肺養陰療法,以增強抗癌效果?這樣的結合治療不僅有助於提高患者的生存率,還能減少不適症狀,提升生活質量。事實上,西醫內部的不同治療方法之間,也存在相輔相成的效果。例如,對於早期肺癌患者,若不適合手術,可以採用立體定位放射治療,這種方法的控制率已超過九成。而在放療後配合免疫治療,利用腫瘤細胞死亡後釋放的抗原,進一步激發免疫系統,從而增強對腫瘤的長期免疫力。這種治療模式的成功,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提供了重要的啟示。
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研究方向應該是:在患者接受手術、化療、免疫治療或標靶藥物治療後,如何有效地配合中醫藥,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機率,並增加治癒的可能性。這需要大量的臨床實證研究,以及醫療機構之間的緊密合作。雖然這樣的研究需要時間和資源,但已有現代研究證明,中醫藥與西醫結合能夠在某些癌症治療中發揮更好的效果。
下一篇文章將會深入探討目前已有的中醫藥研究,並分析其如何與西醫治療相輔相成,以期為癌症治療帶來更多的可能性與希望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