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進步,前列腺癌的放射治療方案正經歷著革命性的改變。從早期需要進行長達八週、共三十八至三十九次的治療,到現今僅需五次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(SBRT),治療時程的縮短不僅為患者帶來極大便利,更展現了放射治療技術的顯著進步。近期研究更指出,在特定條件下,治療次數可望進一步縮減至兩次,甚至是單次治療。
這種治療次數的大幅縮減,主要得益於放射治療定位技術的精進。早期的放射治療,由於定位技術的侷限性,影像品質可能僅達到標準畫質(類似720P),需要較大的治療範圍來彌補每日定位的誤差。這些誤差主要來自於前列腺的位置會隨著膀胱充盈度、直腸排空狀況以及身體其他器官的輕微移動而改變。然而,現今的治療設備已能提供媲美4K甚至8K的超高解析度影像,大幅提升了定位精準度,使得每次治療都能更精確地對準目標區域。
高精準度的定位技術不僅允許縮小治療範圍,還能在每次治療中提供更高的放射劑量。從放射生物學的角度來看,對前列腺癌而言,這種大劑量的短期治療方案可能比傳統的長期低劑量治療更具療效。然而,實施極短期治療方案時,病人的選擇變得極其重要。研究顯示,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接受兩次或者單次SBRT。
特別是當採用兩次或單次治療方案時,每次治療的放射劑量會顯著提高,可能導致前列腺組織出現明顯腫脹。對於前列腺體積較大(如超過50cc或80cc)的患者,或併發前列腺肥大的患者,驟然接受如此大劑量的放射治療可能會造成急性尿道阻塞,需要導尿管介入處理。因此,在實施極短期治療方案時,通常會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,包括使用類固醇、前列腺尿道鬆弛劑,有時甚至需要預防性使用抗生素。
現今的研究發現,即使是所謂的「單次」治療,實際執行時往往需要在同一天內分兩次進行。這是因為當一天給予高劑量電療, 病人在治療床的時間可能超過20分鐘. 治療時間過長可能導致膀胱容量改變,影響治療精準度。最新的研究方案中,作單次治療的病人通常需要放導尿管介入, 會先進行磁共振成像(MRI)掃描,仔細評估尿道位置,制定精確的劑量計算方案,確保尿道受到適當保護。可能同一天分兩次治療, 作為減低對尿道的傷害.
從臨床角度而言,將治療次數從傳統的三十九次縮減至五次,確實是一項重大突破,能夠讓患者在短短一個半星期內完成治療。然而,進一步將治療縮減至兩次或單次雖然在次數上更少,但考慮到所需的嚴格病人選擇標準和複雜的準備程序,其實際進步幅度可能不及先前的改革。
值得注意的是,無論採用哪種放射治療方案,現今前列腺癌的局部治癒率都相當高。十年內的局部復發率僅約5%。當前腫瘤科醫生更關注的是如何防治可能存在的微小轉移,這往往是影響患者長期預後的關鍵因素。因此,未來的研究重點應著重於如何提升對遠端轉移的控制,預防早期病變演變為晚期疾病。
所以說盲目的追求減低治療次數, 未必是現時前列腺癌治療的重點. 反而找出需要早期用藥避免形成擴散更為重要. (但總不能每個病人都長期使用荷爾蒙藥或者標靶藥, 因為長期用藥副作用也頗為明顯)
總的來說,前列腺癌放射治療的發展充分展現了精準醫療的重要性。治療方案的選擇需要根據個別患者的具體情況,結合先進的影像技術和精確的劑量計算. 每個病人病情不一樣, 要選用何種的前列腺癌電療, 就要按主診醫生評估, 再作決定. 暫時來說, 只作一次到兩次的 SBRT, 暫時留於研究階段.
#立體定位放射治療
Comments